历史是沉重的,人情是温暖的。

观影体验

《里斯本丸沉没》大概是我今年我在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了。就在观影前不久,我和舍友一起去看了《志愿军:存亡之战》。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体裁和受众不同,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

我是在b站看到导演方励的演讲后,又看到观众如潮的好评,才临时决定去电影院拜访一趟。苦于纪录电影本身的受众较少,可能独自去看才是更好的选择。结果也确实如此。稳健的叙事风格,还有电影传达的伟大主旨,都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倘若边上多了个不解风情的同伴,或许谈不上很有趣的观影氛围。不过起初以为这类电影的观众不会太多,事实证明我还是低估了北京的影迷们——我所在的一场多是中年人,还有个别青年和父母一起观影,观众的素质也都很高。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第二排这样靠前的位置去观影①。开幕后,龙标下写的是“电审纪字[2023] 第007 号”(极其少见的“纪”字片)。电影开头便大致介绍了导演组探测里斯本丸残骸的经历,片头过后一句“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阐述了方励拍摄这部电影的责任感。后来大致沿着方励去各国探访仅剩的几位亲历者和已故士兵的亲属的过程展开,辗转英国、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十年一刻,如在眼前。

涉及多国的纪录片最难扯清楚的就是立场问题。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说服观众,而是借片中一位亲历者,一个英国老兵的口说:“他们在完成他们的任务,我们在完成我们的任务。”②但是显然受到批评的是法西斯日军“将俘虏运输船伪装成货轮”的反人道行为,以及企图将俘虏集体屠杀,又在东极岛渔民出现后转而施救的虚伪面孔。不过当涉及到片中对日本战犯后代的采访时,受访者多以“在那个年代,都是没办法拒绝的事情”来解释。除此之外的其他立场,都交予观众理性思考。

电影的叙事很缓慢,像是无数个事件的亲历者在叙述自己看到的细节。不同家属讲述的故事令人动容:与香港女孩相爱却被迫分开③;生前的最后一封信件历时数年才送回家中,开头“最近一切都很好”;兄长寄给幼年弟弟的挚爱遗书; 还有一些令人敬佩的军官献身的伟绩……战争里的点点温暖,既是对人性善的赞歌,也是对战争恶最不加掩饰的揭露。

在片尾,方励带领了参与拍摄的所有相关人士,一同在东极岛拜访了唯一在世的施救者林阿根,并在里斯本丸残骸上方用撒花缅怀的方式,为数百名士兵做了最后的告别。谢幕画面用了一段游轮背后的浪花,随后缓缓呈现出所有里斯本丸事件遇难者名单,至此已成艺术。

①笔者听说观影靠前非常有沉浸感,于是想体验一番。
②这里指 William Benningfield 在评价美军潜艇误伤了里斯本丸号时所说的话。
③片中的“梁素琴”。

观后思考

本片最大的彩蛋,也是让所有观众会心一笑的彩蛋——在电影播出后不久,片中提到的“梁素琴”5被找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重现一段乱世流离的凄美爱情,更演绎了一段中秋团圆的人间佳话。

除此之外,我特别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有《志愿军》那样的热度,至少我以为它的教育意义更高——纪实式地呈现出历史,又加以生动而感人地叙述,才最能让人记住。

下面是笔者刚看完电影写的随笔评论:

看得非常感动。导演用一个涉及了四个国家的故事,把里斯本丸沉船非常全面地讲给观众们听。很喜欢纪录电影的真实,不像一些商业电影那样刻奇的泪点,它总能在采访的对话中,一些很不经意流露的哭腔,或者是掩饰悲伤的笑容里溢出来,给人心头一阵辛酸。一个人耐下性子去听这么一段二战的悲伤往事,可以看到许多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其他电影上的角度,让人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厦门晚报:《感人!我们记住了那位拒绝抚恤金、坚强的中国女士》
浙江宣传:《一艘沉船何以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