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法和昨天重逢,那就好好道别。”

2024.10.26《ルックバック》首映集体观影——在大家以为这样一部简短的漫改电影要“环大陆上映”的时候,进口方以内容+采访的形式拼出了一部时长过审的片,确确是让全体漫迷们兴奋的大喜事。我也是第一次体验到,同好们一起观影的乐趣:看到《再见绘梨》出现在荧幕上的全场偷笑,结尾时大家不约而同的掌声等等。

笔者其实并不算熟悉藤本树的作品,但是对《蓦然回首》倒是一见钟情的意思:在2022年曾看到过一部静止系MAD,后续又大受原著震撼。想到观影后肯定有无数专业漫评人已经高谈阔论,我也仅针对自己的观感浅析为止,让更多的感受留给未来无数个回味的时刻吧。

如果从对人物的设计谈起,藤野小时候那种“得意自满时被挫锐气”的经历,我想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成长洗礼”。在狭窄的孩童世界里,很多时候轻轻松松就获取的“第一名”,带来了一种“幼稚的乐观”,然而在更大范畴里却不值一提——泯然众人的痛苦,究竟会带来悲观的自暴自弃,还是奋起的反抗呢?当锐气削减,是不是很容易堕为Sonny Boy里长良那样的“对人生感到放弃”的青年呢?当我们代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去看,其实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那种深藏在童年记忆里面的些许自卑,或许都发生过类似的故事。然而!故事里最有趣的在于,让藤野自愧不如的京本,却是藤野的粉丝。这让藤野有了“继续画下去”的动力——得到了自己“假想敌”的认可。从笔者主观角度来看,京本的出现,像是青春中“互勉”型的友人,大胆表达赞美,做“唯一的观众”。不过人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不经意间画下的四格漫画,飘进门缝的偶然,却让京本做出了考美术大学的决定。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而我们看到的“内向”的京本,才是更勇敢做出改变的那位;相比之下,藤野似乎一如既往地留着一股稚气,她是最需要“京本”的拯救的人。京本的热爱是更纯粹的,让人看到一种“心流”的沉浸感;而藤野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现实的“为了被认可而努力”的大多数人。

再说说整体观感上,押山清高老师带来的绝美分镜深得我心。在采访中他说“刻意按照藤野和京本的分工的样子,把背景和前景人物分开”,同时也高度还原原著,做出了“伏案画画”的一系列快切镜头,再配合上中村遥温暖又夹杂一股回忆的苦涩的配乐,让观众的视听觉体验都达到了极致。其中有几个分镜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在影院就急忙按下快门,便于后续细细品味。“雨中舞”一段,可以说是在原著基础上最大的即兴发挥——采访时“让动画师的即兴发挥去表现他们的情感”,我个人以为是做得非常好的:先用侧面视角的快切展现藤野心情变化,逐渐拉近景聚焦手部(这里构图很有意思,把人物放在画面的边缘,雨中奔跑的“丧心病狂”像是要把画面往外扩张一样,极具张力),紧接着一个俯拍下压,随后又切到正面的动作刻画。(不过在和朋友交流之后我也赞同“动作不够夸张,情绪表达似乎还没使出全力的感觉”,后来觉得大概是①配乐柔和;②俯拍转到正面,把俯拍的动作感突然消除了,有点不符合预期。)还有在两人闹矛盾时的画面色彩,以及京本独白这段(下图)的构图,都带来了一种“超越漫画”的审美体验(那当然了,漫画是黑白的欸.doge)。可以说,全片在很多场景的色彩设计,都是非常出色的 。

20241026_194453.jpg

还有一件关于藤本树创作初衷的事情:

2019年7月18日,日本京都动画工作室突然出现爆炸,随之发生火灾,共造成36人死亡。京阿尼纵火案两年后,这本漫画于2021年7月19日发表,藤本树以这本漫画向京阿尼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表示哀悼,整个漫画的故事也隐喻着这一事件。

在看到京本去世后,我也确实联想到了京阿尼的悲剧事件。反社会人士无差别杀人,不仅仅是新闻的数据那么简单,牵连到的是无数个“蓦然回首”这样平凡人的温暖友谊,令人痛心。另外一个有趣的联想是,“我要带着xxx的份一起活下去”(我大概也忘记是在哪里听到的了),于是有了以下想法以及本文标题:

每个人都有把生命“继续画下去”的理由,而且很多时候这个理由是用“背负”的形态呈现的——背负着已故亲人的寄托,背负着挚友的互勉,背负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们……这并不是让自己变得辛苦的一件事,反而因为这些数不清的社会关系,可以看作“生活的希望”的所有理由,我们面对“对人生感到放弃”的瞬间才会有“继续画下去”的想法。是影片中藤野的被认可而找回热爱,还是京本追逐别人背影的不断自我突围,都是刻在彼此生命里的深刻的一笔吧。

完稿时间是2024/10/27的00:50,笔者在回看自己写的内容总是觉得表达能力变弱了呢(乐)。不过幸运的是有许多友人在观影后都能分享自己的感受,大概这一天也会是我们的“青春成长物语”里的一环吧。